T289次列车,是长沙至江华仅有的两趟直达列车之一。午后从长沙上车,向西南行,途经七站,方至江华。由于车次少、人流大,各站停靠时间较长,加之途中频频因铁路调度而停车会让,这趟列车常常晚点,抵达江华时往往将近子夜。
列车晚点,但教育不能晚点。2013年起,一批批中南师生先后搭乘这趟列车,驶进深山。他们倾尽人力、物力和智力,用知识凿开贫困学子的希望之光,一点一滴改善江华县的教育面貌,让莘莘学子的琅琅读书声传遍瑶山。
穷山坳喜添新设备
汪海林仍记得2011年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被分配至江华县大圩中心校任教时的情景。
这是当时大圩镇上仅有的一所小学,900平米的占地面积,接收全镇1800多名学生。
教室里没有多媒体设备,老师们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给学生上课。办公设备紧缺,全校师生共用两台电脑,一台打印机。学校没有正规操场,学生只能在水泥地上上体育课。图书室里的书又老又旧,鲜有学生前去阅读。
贫困如一座大山,横亘在孩子们的求学路上。移走“大山”迫在眉睫。
转机始于2012年,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和教育部工作部署,中南大学定点扶贫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在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地处湘粤桂边界的国家级贫困县,翻开了教育新篇章。
中南大学扶贫队入驻江华以后,多次实地探访了解江华县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况,很快确立了“全力开展教育帮扶,努力阻断瑶胞贫困代际传递”的指导思想,并将帮扶的开篇放到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上来。

2015年11月,中南大学帮扶江华大圩镇教育捐赠仪式在大圩镇中心小学礼堂内举行
为此,中南大学多次“翻箱倒柜”,发动捐款捐物,先后募集500多万元,为大圩中学、大圩中心校等中小学校捐赠电脑、多媒体、图书、打印机、图书柜和办公桌椅等教学仪器、设备器材。
瑶山深处,一度拿不出像样教学设备的大圩中心校,在短短几年内迎来巨大变化。2017年,大圩中心校由原来的一所学校演变为大圩镇第一小学和大圩镇第二小学两所学校,一改原来学校小、学生人数超负荷的现象。
现如今,这两所学校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设备,每个教师的办公桌上都配有电脑,操场上铺就了崭新的塑胶跑道,图书室里定期会迎来一批新书……
“中南大学的帮扶改善了老师的办学条件,学生的学习条件。现在老师们更愿意教了,学生们也更愿意学了。” 沱江镇中心小学校长何化桥说。
八年的扶贫接力,一批批中南人为改善江华各校的教育办学条件倾囊相助,最终凝炼成一串数字:截至2020年6月,中南大学发动各二级部门,先后捐赠400余台电脑、40套多媒体教学设备,150套中小学语音室设备,联合北京蔚蓝公益基金会捐赠价值约100万元图书资料,在大圩镇中学建立图书室;捐赠12台打印机、200套办公桌椅、100个图书柜、70套教师宿舍设备,惠及数千名师生。
打造“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江华县缺老师,每个学校都缺好老师。”大圩中学校长唐拥军介绍,大圩中学位置偏僻,再往西南走十公里就到达广西贺州,一方面,学校留不住人才,有些成长起来的老师宁愿出几万块的违约费,也要离职去外地发展;而另一方面,常年待在大瑶山里的青年教师,很难有机会走出去接触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
但孩子们的成长需要好老师。“扶贫先扶智,物资援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师是关键。必须加强师资培训,激发教育造血功能。”这是经过充分调研后,中南大学扶贫领导小组及扶贫队确定的帮扶思路。
八年来,中南大学结合江华教育实际,通过“走出去”“接进来”“线上帮”模式全力对江华教师进行扶智“造血”,着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带动课程改革,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着力为江华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为此,中南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第二附属小学分别与江华县大圩中学、大圩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结成对口教育帮扶学校,把“教育帮扶桥”架向瑶乡深处。
通过这座“桥”,中南大学一方面将新资源、新理念源源不断地输入,先后选派优秀教师志愿者100余人开展优质示范课、教育报告会等送课到校活动,每月进行为期一周的送教下乡,通过示范课、教学研讨、师资培训、课件共享等方式帮扶江华,培训教师340余人次。而另一方面,中南大学又尽力将江华教师们接出瑶山,每学期全额出资开办师资提高培训班,先后吸纳江华县55名结对教师前往中南大学附属中小学跟班学习。
在双向的互动交流中,中南大学附属中小学的老师们通过“一对一”帮扶,将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模式和经验倾囊相助,并就课堂组织、教材处理、重难点突破、班级管理等问题与江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几年下来,接受过帮扶培训的老师们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其中甚至涌现出多位市级名校长、名教师。

2019年3月,大圩中小学老师赴中南大学参加跟岗实践活动
大圩一小的英语教师唐玛芳曾两次前往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参加跟学活动。回校后,她多次组织校内英语老师开展教研活动,主动将自己在中南大学学习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播给其他教师。2019年上半年,唐玛芳主动承担起全六年级三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在期末考试中,带领三个班考出全县第三、协作片区第一名的成绩。她本人也迅速成长为学校英语教研组组长。
除了对口帮扶外,中南大学思考的是,如何在一方土地上惠及更广,让更多瑶乡孩子与城市学生一样,尽情享受优质教育的红利?帮扶工作由点及面铺开,线下之外还兼顾了线上。
2017年开始,中南大学组织北京校友会中南大学创新创业联盟每年捐资20万元,以码市中学、大圩中学、涛圩中心小学等六所学校为试点,遴选12个试验班24名本地教师,开展双师教学试点,为学校安装触控式多媒体、配备笔记本电脑,通过线上名师远程视频教学和本地老师现场课堂讲解结合,既令本地老师不出深山也能与名师及先进教学方法接轨,更将优质的教学资源直接送到瑶山孩子的课桌上。
不过,对于江华来说,当地最紧缺的好老师,不仅仅需要教学能力上的“好”,更要有“好”的师德。“教育是个良心活儿。若不是心底里有份信念,优秀教师是很难在乡村里扎根下去的。”江华县教育局局长唐孝任说,“想要让老师们真正留下来,应该要早早将理想信念植入老师们的心中。”
为此,2020年年初,中南大学与江华县签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项目,希望通过帮助江华建立起一支热爱践行并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老师队伍,带动提升全县教师师德水平,坚定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乐业的教育信仰,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小学校的内涵发展。目前已有数千人次教师参与其中。
“近年来,中南大学针对江华县做的教师培训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极大地激活了教师队伍的内驱力。”江华县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唐世日评价,“中南大学这一系列帮扶教师的举措是本质上的教育扶贫,是持久性、不断线的教育扶贫。”
引得“春风”度玉关
初中毕业后,是打工还是继续学业?曾是大圩镇长山村初三学生吴荣花在初中毕业之际烦恼的问题。
2019年6月,结束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吴荣华的家庭很难继续负担她接下来的求学费用。中南大学驻村扶贫队队员得知情况后,着手帮助吴荣花申请助学金,并带着包括她在内的85名长山村学生走出大瑶山,赴中南大学参加研学活动。

长山村学生赴中南大学参加研学活动
三天的游学生活虽然短暂,但对从来没走出过大瑶山的吴荣花来说,无异于打开了一扇窥见外界的窗。“现在我已经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如果还有机会重新进校园,我一定要好好读书。”最终,在扶贫队队员的反复劝说下,吴荣花打消辍学念头,重回校园继续接受教育,目前就读于江华县职业中专学校。
在江华县,和吴荣花一样,原本站在人生的分叉路口,被一股来自中南大学的“春风”吹向求学之路从而改写命运的故事还有很多。
2020年2月底,中南大学对口支援江华县大圩中学的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石学士收到毕业班班长发来的一条信息,“班里有些同学要跟着家长去广东打工了。”
“对大部分大圩孩子来说,中考是他们命运的转折点。”石学士说,他们中能顺利通过中考继续读书的并不多,很多人毕业后直接工作,不会有经历高考的机会。可一听到班上有同学可能连中考都要缺席,石学士还是心急如焚。
正值疫情最严重的关口,跟家人商量、学校报备以后,3月2日,石学士戴着口罩登上了天津飞往长沙的飞机。疫情中的黄花机场周围没有一家酒店营业,石学士只好在机场大厅坐了一宿。第二天一早,他立即着手找车。然而因为疫情,几乎没有司机愿意驱车去往外地,石学士只好搭一段路再换乘一辆车。从长沙到江华县大圩中学,五百多公里的路,他辗转了八次车。
一到江华,迎接他的是为期十四天的隔离。但心里放心不下已经跟着家长出去打工的学生,隔离期间,就着宿舍的泡面和干米饭,石学士一个一个电话打过去,请求家长把孩子送回来,让孩子们继续上学。隔离结束后,石学士立马去学生家里家访,一户一户反复劝说。
4月7号,是大圩中学复学的日子,石学士任教的1706班学生全部到齐。
让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中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多年来致力经营的事业。自2016年以来,学校每年都会派出研究生支教团在江华一中、大圩中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他们将C919、复兴号、蛟龙号模型带进课堂,利用毛泽东诞辰125周年纪念日、国庆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理想教育”“感恩教育”,通过开展“‘聚光·启明’募捐希望”活动、开设“时间银行”,一点一点撬开孩子们对外界的向往和渴望,启迪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在大家心中燃起走出深山的梦想火种。“他们用青春与活力,不仅带给奋发向上的力量,点亮了孩子们梦想的希望。”大圩中学校长唐拥军为支教团点赞。

研究生支教团在长山村开展教学活动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政策指示,中南大学设立江华教育资助金,先后资助629位江华贫困儿童、孤儿完成学业。同时,中南大学通过支教团每年为贫困学生开设书法、绘画、舞蹈、英语等20个免费培训班,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获得一对一培养一种才艺的机会。贫困学生也能乘着教育扶贫的春风,将“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牢牢抓在手中。
精准扶贫,教育先行。八载用心耕耘后,江华县的教育办学条件早已变了个大样。疫情之后,沉寂已久的校园里又传来莘莘学子的琅琅诵读声,这些声音将承载着无数个家庭的希望,响彻大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