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捐赠鸣谢 - 受益感言 - 正文

2013校级奖励金获得者-获奖感言 助学 奖励 育人

发布时间:2014-02-01

12月6日,是一个让人值得期待的日子。在这一天,一年一度的校级奖励金颁奖会即将召开。校级奖励金多达40项,资助金额近900万元,将惠及1729名优秀寒窗学子。从这一天开始,校级奖励金又将和往年一样,开始发挥其助学、奖励和育人效益,给中南学子送上如冬日暖阳般的温暖。

助学:缓解生活压力,提高学习成绩

一米七的个子,精神的短发,朴实,稳重,透着一股子的自信。他就是冶金与环境学院2010级冶金专业试验班的刘大应,来自云南边区的一个贫困小山村。然而,三年前的他,可不是这样。

2010年高考,近600分的入学门槛没能拦住他,数千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却成了他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本来并不富裕的家庭,在这一年发生了变故,经济上更加拮据了。所幸,学校为他开通了绿色通道,为他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才得以顺利入学。可家境的窘迫,还是让他有了些许的胆怯与自卑,一度有辍学的冲动。幸运的是,刚入学不久,他就获得了首届新华联优秀贫困生B类奖学金。5000元的助学金,让他的生活有了保障,能够专心学习了。这笔奖励金,除了用作生活费之外,他还拿出部分钱购买学习资料,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一改班级倒数而名列前茅,人也变得开朗了。

和刘大应一样,在校级奖励金的资助下,生活压力得到缓解、能安心求学的学子,还有很多。实际上,学校自合并组建十余年,校级奖励金由最初的5项到现在的40项,奖励金额由不到30万元到今年近900万元,让越来越多的优秀寒窗学子受惠。他们重新燃起微笑,重拾面对生活的信心。校级奖励金的资助,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学习成绩有了极大的提高,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参加学科竞赛。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级的周小虎是同学眼中的老大哥,他比班上的同学大了6岁。因为父亲病重,家庭困难,他曾经外出打工近6个年头。重返校园后的他,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除了勤工俭学,他上课专心听讲。成绩优异的他,最终获得了新华联A类奖励金。有了这笔奖学金,周小虎不用想着要做几份兼职来养活自己了,他一门心思花在 学习上,除了上课,他就泡在自习室,把自习室当做自己的容身之所,成绩一直稳居年级第一。凭着骄人的成绩,他又获得了我校宝钢教育奖、山河智能奖励金。这些校级奖励金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明显的改变。除了学习,他的课余时间已经不再用来做兼职,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不用再担心经费问题了。之前,由于缺乏经费,有很多学科竞赛他都不能参加,比如说智能小车竞赛,前后大概要花费3000多块钱购买比赛需要的器材。获得这些校级奖励金之后,他如愿参加了2013年度的智能小车竞赛,最终获得了湖南省二等奖的好成绩。而资生院2011级的熊勇感慨,自己现在能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直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钻石奖等奖学金的帮助,让自己能更安心地学习,成绩维持在年级第一。

奖励:助推创新创业与就业

化工院2012级学生宋维鑫凭借作品“高能环保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项目获得了首届奥图泰奖励金。这是项目第一次申请并得到了校级奖励金的资助,这给了他极大的鼓励。1.6万元的“实现梦想”资金,也让项目能够正常运行。正是凭借这“第一桶金”,宋维鑫开始加入学校创新创业的队伍,创办了一家自己的公司,把自己的创意产业化、市场化。虽然现在,自己还是一名学生,但他期待能通过自己的实践,研制出一个高电导率、高比容量和高稳定性的石墨烯基复合电极来满足当前社会对高效、清洁能源体系的需求。

商学院胡宇萱坦言,世纪海翔奖学金给自己的一大改变,就是能在课余时间做项目研究,自由探索,将所学贯彻于实践、运用于实践。有了这笔创新创业资金,她全身心投入到“旭日新能源电池”研究课题。最终,项目成功斩获挑战杯大赛湖南省金奖,更入围全国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和胡宇萱一样,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1001班的朱贝也是一个“实践达人”,曾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1项,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并已获受理,还获得了第四届高校环保创意设计大赛金奖。取得这些成绩,她感恩于比亚迪奖学金和西南铝教育奖励金的资助,为自己自由探索与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对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赵彬而言,能在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或者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工作,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获得大冶有色奖励金,不仅仅是6000元物质上的奖励,为自己前往各矿业集团面试、笔试提供帮助,更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可,让自己更有信心面对来自工作中的各项挑战。

育人:架起爱心传递的桥梁

从2000年开始,逐年增加的校级奖励金项目,已经帮助一批批寒门学子重拾生活的信心,也激发了他们内心的责任和奉献意识:作为一名受资助者,一定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回馈社会,把爱心传递。

2012年,对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的曾小芳来说,是她短暂的22年中最难熬的一年。这一年,母亲病重,自己和弟弟都在上大学,看病、上学都需要钱。钱,从哪儿来?就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她获得了新华联A类奖励金,1万元的资助,让她不用再为生活费发愁,终于可以安安心心地学习了。感恩于新华联集团的恩情,她想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她放弃了晚上的家教,只在周末从事一份兼职,这也让热衷于公益活动的她,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志愿者。她先后参加了“湖南巴士公交车文明劝导员”,坚持去湘雅医院看望白血病儿童,还加入青志协组织的爱心病房活动。现在,尽管临床专业课程紧张,但她依然坚持去湘雅三医院急诊科做一名志愿者。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学子,她坚信有一天,她会成为一名卓越的临床医师,会尽自己所学,救死扶伤,也会用自己的爱心、大家的爱心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获得“山河英才”大学生教育奖励金后,除了感动,王歆悦决定用自己的行动把爱心传递下去。于是,她放弃了暑假回家休息的机会,成为一名志愿者,赴湘西自治州保靖县支教,用自己的爱去感化那里的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能源院2011级本科生姚远的家境并不好,大二时通过申请Panasonic育英奖学金,生活宽裕了不少。无意间,她发现有许多儿童流连于网吧,于是,她抽出一部分奖学金作为经费,远赴湘西、湘北农村,调研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

心声:我们的一个小心愿

随着校级奖励金自身成长和运转模式的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了实实在在的受益者——生活压力小了,学习成绩提高了,社会责任意识也增强了。除了感恩与祝福,他们还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建议,期待奖励金能更好地发挥助学、奖励和育人效应。

捧回2011年度屈原奖学金的证书,土木工程1014班的饶江凌认为自己只是比别的同学更加幸运而已。他说,周边还有很多和他一样,家境不好却依然努力或者更努力学习的同学。而奖励金带给他们的,除了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激励,无关乎金额的多少。因此,他建议学校能不能适当减少奖励金的额度,让更多优秀的寒门学子受惠。

已经毕业、选择在中山大学深造的高丽钦曾是文学院新闻系的一名学子,回忆起自己的本科生涯,她最开心的是,自己的大学梦想——创办自己的工作室实现了。2010年,她获得了米塔尔奖励金,以此为平台,她联合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依托学院成立了“校揽风云会”,开始尝试并触及梦想。但初试身手的她,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工作室在运行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惑。而观照在学校设立奖励金的企业,大都是国内外著名的公司,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她期待,有一天,企业能组织部分获奖或者怀揣着创业梦想的学子,前去企业参观、见习,开拓视野的同时,学习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

公共管理学院的许秋菊先后2次获得了新华联助学奖励金,总共15000元的资助,让她走出了失去父亲的阴影,开始了崭新的校园生活。感恩于新华联集团的帮助,2013年6月,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她,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集团的资助之恩。可惜,一波又一波的校园招聘会过去了,她始终没有等到新华联集团来校招聘,这让她感到遗憾。她期待,往后的设奖企业能够来校招聘,让一批有志于回报企业的学弟学妹们,可以用自己的实际工作来报答企业的资助之恩

中南大学教育基金会版权所有     湘ICP备05005659号-1     湘教QS3-200505-000204